首页
播放记录

IMF:关注中国金融体系复杂性

全球市场 2016年10月06日 07:15 驻华盛顿记者 张远岸

银行体系外复杂和不透明的信贷产品正推高金融脆弱性,需采取综合措施遏制信贷过快增长

  【财新网】(驻华盛顿记者 张远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称,中国的信贷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影子银行产品的扩张,给金融稳定带来新的风险。

  在10月5日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IMF称,金融体系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杠杆率和相互关联性也日益提高,各式各样的创新投资工具和产品又进一步增大了体系的复杂性。如 2016 年 4 月期《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所指出的,在险企业债务居高不下,非贷款信用敞口带来的潜在风险又加剧了这些挑战。

  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副主管达特斯(Peter Dattels)在当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由于中国信贷持续增长,IMF对中国金融体系进一步增大的复杂性感到“担忧”(worried)。

  “与此前不同的是,被包装在不透明和复杂的信贷产品中的信贷比例在增加,这些信贷产品产生于银行体系之外。”一些这样的信贷产品最终回到中国的小型银行中,这些信贷产品的覆盖面平均超过银行资本缓冲数额的三倍。

  报告称,中国政府最近的改革努力促进了更平衡的增长,并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抵御能力因此提高。

  尽管如此,需采取降低杠杆率和改善监管框架的综合措施,迅速解决中国企业的高债务问题以及金融部门不断增大的其他脆弱性因素。遏制信贷过快增长,特别是更高风险的影子信用产品的过度增长,同时,确保银行间融资结构的健康,可以减少潜在的系统性压力和溢出效应。

  关注中期风险

  报告指出,自2016年4月期《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以来,全球金融稳定面临的短期风险有所减轻。商品价格已经从今年早些时候的低点开始回升,新兴市场目前正在进行的调整支持了资本流动的恢复。鉴于一系列旨在支撑增长的政策措施的出台,对中国近期经济增长减速的担忧有所缓解。

  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进一步放宽的前景支撑了资产价格,部分提升了人们的风险偏好,从而减轻了经济增长的颓势。6月英国公投退欧的冲击起初对市场造成了一些扰动。之后,市场顺利消化了有关退欧对英国经济的下行风险及其潜在溢出效应的担忧。

  报告指出,短期风险虽然降低,但中期风险正在积聚。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使得金融市场可能将长期处于低通胀、低利率的环境,货币政策正常化将进一步延后。许多国家的政治局势不安定。收入增长停滞和不平等问题加剧让民粹化、内向型政策趁机抬头。上述事态增大了解决遗留问题的难度,让经济和市场更容易受到冲击的影响,经济和金融发展逐渐陷入停滞的风险增大。

  在此环境下,金融机构艰难地维持资产负债表的健康,这又会进一步弱化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 先进经济体的金融机构面临若干周期性和结构性挑战,需努力适应这一个低增长、低利率的新时期,以及不断演变的市场和监管环境。这些严峻的挑战会影响金融体系的大部分,如得不到解决,可能会破坏金融稳健性。

  新兴市场也在努力适应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商品价格走低以及全球贸易减少的环境。目前有利的外部环境——低利率,以及全球资金纷纷寻找投资机会——为过度负债企业重组其资产负债表提供了机会。

  许多新兴市场的企业杠杆水平可能马上会触顶下降,因为在商品价格下跌和需求放缓之后,公司纷纷大幅削减投资。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帮助虚弱的企业资产负债表顺利去杠杆。公司债务的约 11%(4000 多亿美元)由那些偿还能力弱的公司承担。

  在IMF的基线情景中,负债水平的下降较为缓慢,因为高债务水平和产能过剩使公司很难通过自身发展走出困境,导致这些企业对国外或国内的下行变化非常敏感。同时,如果全球风险溢价上升且收益下降,还可能发生无序调整。在此情景下,一些新兴市场的银行资本缓冲将会耗竭。

  报告指出,决策者需要更有效和更平衡的政策组合,为促进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确立更稳健的路径。

  在央行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举措之后,市场风险偏好的再次增强使金融市场受益。尽管经济复苏仍然需要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但更综合的政策组合将缓解央行日益加重的负担。一些货币政策,如负利率,已经达到其有效性的极限,低利率环境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中期副作用正在逐渐显现。

  此外,各国需要实施财政和结构性政策,以增强信心,提振全球经济增长;同时,还应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以夯实全球金融体系的基础。这些举措将有助于避免陷入金融和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在金融发展停滞和贸易保护主义情景下,到 2021 年,世界产出损失将达到约3%。

责任编辑:李增新 | 版面编辑:张柘

收藏 分享

相关推荐